2022年廣東省器官移植學術會議
人體器官移植作為現代外科學寶塔上的明珠,其基礎是器官捐獻這一大愛行為以及移植技術的進步發展。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這不僅是一句響亮的口號,更是目前全球器官移植領域面臨的共同問題。
為了讓更廣大公民參與到這一無私大愛、移風易俗的器官捐獻行列中來,26日舉行的2022年廣東器官捐獻與移植大會暨廣東省醫學會第十八次器官移植學學術會議上,由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與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主辦的“生命接力先鋒隊”聯學聯建主題黨日活動同期舉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透露,受客觀因素影像,2020-2021年我國的器官捐獻、移植數量有所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移植相關工作已經開始出現同比正增長。“器官捐獻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極廣泛基礎的工作,我們的聯學聯建工作就是要把廣大的黨員、醫務工作者發動起來,參與到這項事業當中。”大會上,黃潔夫以《讓“生命接力先鋒隊”星火燎原》為主題,為與會器官移植專家們講解了一場生動的黨課。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我國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自我改革,并從以往的就有模式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器官捐獻、分配、共享系統,將人體器官分配打造成了陽光、公開、公平的體系,并深受國際贊譽。
“希望通過此次黨課能夠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率先垂范,進一步推廣器官捐獻理念,喚起公眾對器官捐獻的關注,增強公民參與器官捐獻的意識。”黃潔夫表示,我國雖已成為全球器官捐獻移植第二大國,但是我國14億人口,每年有30萬器官衰竭病人需要移植,可實際每年才做2萬多例移植手術,遠不能滿足需求。“我國目前的器官移植中心數量為180余家,其中以腎、肝移植為主,能做心、肺移植的中心只有26家。要進一步加強移植中心建設,建立更多的器官移植中心。帶動器官捐獻與移植相關專業發展和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為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黃潔夫教授表示,未來中國至少需要300家器官移植醫院,同時要大大增加心、肝、肺、腎都能移植的醫院,逐步滿足我國器官移植需求的缺口。
現階段,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也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教授告訴南都記者,該團隊在全球率先開展的無缺血器官移植工作,已經成功進行了150多例肝移植。通過對工體肝的維護、保養,大大提升了肝移植的成功率,改善了受體移植后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讓一些邊緣供體肝(從相關指標上看,并非最佳移植供體的器官稱之為邊緣器官)實現了“修復”后正常移植。“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常態化應用于腎臟移植領域,并成功進行了一次心臟移植。而在更為適用的肺移植領域,也在有序推進當中。”
據悉,由何曉順教授團隊開發的無缺血供體器官維持系統,目前已開始著手推進國內的臨床多中心研究。相關數據獲得認可,批準上市后,將在全國多個兄弟器官移植中心內應用,助力整個中國移植事業的進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