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近年來,體外腎臟常溫機械灌注技術既可以用于捐獻腎的常溫保存和修復,也可以用于移植前器官功能精準評估,該技術在全球多個器官移植中心得到了運用與發展。但其始終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瓶頸,即常溫灌注完成后需要再次轉為低溫狀態下進行移植手術,從而使腎臟經歷兩次缺血打擊,導致移植術后容易發展移植腎早期功能障礙,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教授團隊的“無缺血移植技術”則完美解決了這一難題,我們采用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使捐獻腎臟在“生理”狀態過程即可完成移植,無需經歷第二次熱缺血打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邱江教授介紹到,該技術還有諸多傳統腎移植手術無法比擬的優勢。首先,該術式可使腎臟冷保存后的“再灌注”發生在移植前,從而通過常溫機械灌注使缺血再灌注產生的損傷炎癥因子預先排除而不會進入體內,進一步保護移植腎臟和受體。
此外,在灌注的過程中,醫生還可以通過觀察灌注參數,如壓力、流速、尿量、灌注液生化指標等對供腎的質量進行直接的體外評估。再者,對于有急性損傷的供腎,醫生還可以在灌注過程中施加干預,如添加溶栓藥物溶解微血管血栓等,對供腎進行體外修復后再進行移植。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技術能使供腎在冷保存后在體外進行復溫灌注,灌注過程中腎臟持續處于常溫有氧的“擬生理狀態”。醫生在持續灌注的過程中完成腎臟動靜脈吻合并將供腎血運無縫過渡到受者循環,因此稱之為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
沈姐是一名慢性腎功能不全終末期患者,在長期透析維持下,今年8月,她等來了合適的腎源,迎來換腎新希望。在各方條件允許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她成功實施了創新術式——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手術。該技術是在“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上的一次創新,它能使腎臟冷保存后的“再灌注”發生在移植前,較好地保護移植腎臟。術后當天患者便開始進食,術后兩天腎功能指標完全恢復正常。該手術由腎移植科邱江教授團隊實施。經過充分術前準備,手術僅用時兩小時便順利完成。術后,患者恢復理想,每小時尿量達到300ml,術后第1天肌酐已下降至117umol/L。
邱江教授表示,此次后半程“無缺血”腎移植手術是一次新的突破和探索,這項技術無疑將推動腎臟體外常溫機械灌注技術在臨床腎移植中的應用與發展,促進腎臟移植技術的進步,從而更好地為更多的尿毒癥患者保駕護航。
共同實施該例手術的陳國棟教授表示:“腎移植是目前治療尿毒癥最好的方法。成功的移植可以讓尿毒癥患者恢復健康,重返社會。而靠透析只能維持生命,達不到治愈效果,更不用說有什么生活質量。但是傳統的腎臟移植技術仍然有著明顯缺陷,那就是腎臟不可避免地經歷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腎臟質量在移植過程中打了折扣。而‘無缺血’移植技術,使得腎臟不需要冷保存與冷灌注,讓捐獻者轉贈的‘生命禮物’少受損傷,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器官功能,以更鮮活的狀態在受體內立即‘工作’,降低了患者術后并發癥和后續免疫反應發生的風險,明顯改善患者遠期預后。”